東西New Art 設立紀念公開拍賣

LOT 150

與謝 蕪村

人物圖(三福對)

JPY 2,000,000 - 3,000,000
HKD 105,500 - 158,200
USD 13,600 - 20,300
技法 紙本、彩色
簽名 左幅:左下款「四明」、白文方印「懶郎子」、朱文方印「朝滄」中幅:右上款「浪華長堤 四明山人畫」、朱文方印「□□山人」、白文方印「溪漢山人」右幅:右上款「四明」、白文方印「男子生有四方志」、朱文方印「四明山人」
外框 立軸
尺寸 各 / each : 108.2×45.8 cm
文獻 《蕪村展》,茨城縣立歷史館,1997年,p.23,No.6
《蕪村全集 第6卷:繪畫・遺墨》,講談社,1998年,口絵,p.13,No.5
来历 個人收藏,日本

HIGHLIGHT

與謝蕪村與松尾芭蕉、小林一茶並稱為江戶俳諧巨匠,不僅擅長俳諧,也是一位優秀的畫家。他自學多種表現技法,創立了將詩意融入繪畫的「俳畫」境界。代表作為《奧野道圖卷》(安永七・1777年),為芭蕉俳句繪製插圖。

蕪村於享保元年(1716年)出生於攝津國,本姓谷氏(亦作谷口氏),後改名為與謝氏。父親據說是村長,母親出身與謝郡,但均無詳細紀錄。約二十歲時前往江戶,拜從京都來的俳人夜半亭宋阿(早野巴人)為師,成為內弟子,俳號稱「宰町」。寛保二年(1742年)師巴人去世後,蕪村離開江戶,依附同門砂岡雁宕前往下總結城,並以此為據點遊歷各地作句,兼修繪畫,學習中國南宋畫,並在京都寺社、丹後及讚岐進行繪畫修行。

本作鈐有僅在結城下舘時期使用的印章,創作於寛保二年至寶曆元年間(約1742–1751),推測為蕪村三十歲後期至三十九歲前後的作品。中幅描繪一人物於穿赤絲甲冑的武將面前書寫,其衣紋僅用胡粉簡潔呈現。左右兩幅人物,一手持謡扇、鼓置旁,右側緋袴以金彩勾邊,上衣紋樣、扇子與鼓亦用金泥;左側人物緋色上衣疊紗,金彩千鳥紋,萌黃色袴以金彩繪蜘蛛網紋。構圖奇特且保留大量留白,呈現琳派影響痕跡,整體風格素樸自然,較晚年作品更顯生動質感,給人「樸素無華」的印象。

結城下舘時期屬蕪村所謂「前作」階段,以關東東北遊歷十年及西歸丹後三年為主。蕪村於寶曆元年(1751)抵京居住,寶曆四年(1754)赴丹後宮津見性寺逗留,寶曆七年(1757)停留約三年,與俳諧同好交流,留下大量繪畫作品,包括屏風畫。其中丹後時期的和畫作品《靜舞圖》(六曲半雙)及描繪茶屋及往來人物的《田樂茶屋圖》(六曲半雙),與本作人物表現相似。關東遊歷(結城時代)下館所繪《追羽根圖》(杉戶畫四面)亦顯示相同風格,因此可推斷本作屬結城下舘時期後半作品。

品相報告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