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法 | 纸本、彩色 |
| 签名 | 左幅:左下款「四明」、白文方印「懒郎子」、朱文方印「朝沧」中幅:右上款「浪华长堤 四明山人画」、朱文方印「□□山人」、白文方印「溪汉山人」右幅:右上款「四明」、白文方印「男子生有四方志」、朱文方印「四明山人」 |
| 外框 | 画轴 |
| 尺寸 | 各 / each : 108.2×45.8 cm |
| 文献 | 《芜村展》,茨城县立历史馆,1997年,p.23,No.6 《芜村全集 第6卷:绘画・遗墨》,讲谈社,1998年,口絵,p.13,No.5 |
| 来历 | 个人收藏,日本 |
与谢芜村与松尾芭蕉、小林一茶并称为江户俳谐巨匠,不仅擅长俳谐,也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他自学多种表现技法,创立了将诗意融入绘画的「俳画」境界。代表作为《奥野道图卷》(安永七・1777年),为芭蕉俳句绘制插图。
芜村于享保元年(1716年)出生于摄津国,本姓谷氏(亦作谷口氏),后改名为与谢氏。父亲据说是村长,母亲出身与谢郡,但均无详细纪录。约二十岁时前往江户,拜从京都来的俳人夜半亭宋阿(早野巴人)为师,成为内弟子,俳号称「宰町」。寛保二年(1742年)师巴人去世后,芜村离开江户,依附同门砂冈雁宕前往下总结城,并以此为据点游历各地作句,兼修绘画,学习中国南宋画,并在京都寺社、丹后及赞岐进行绘画修行。
本作钤有仅在结城下馆时期使用的印章,创作于寛保二年至宝历元年间(约1742–1751),推测为芜村三十岁后期至三十九岁前后的作品。中幅描绘一人物于穿赤丝甲冑的武将面前书写,其衣纹仅用胡粉简洁呈现。左右两幅人物,一手持謡扇、鼓置旁,右侧绯袴以金彩勾边,上衣纹样、扇子与鼓亦用金泥;左侧人物绯色上衣迭纱,金彩千鸟纹,萌黄色袴以金彩绘蜘蛛网纹。构图奇特且保留大量留白,呈现琳派影响痕迹,整体风格素朴自然,较晚年作品更显生动质感,给人「朴素无华」的印象。
结城下馆时期属芜村所谓「前作」阶段,以关东东北游历十年及西归丹后三年为主。芜村于宝历元年(1751)抵京居住,宝历四年(1754)赴丹后宫津见性寺逗留,宝历七年(1757)停留约三年,与俳谐同好交流,留下大量绘画作品,包括屏风画。其中丹后时期的和画作品《静舞图》(六曲半双)及描绘茶屋及往来人物的《田乐茶屋图》(六曲半双),与本作人物表现相似。关东游历(结城时代)下馆所绘《追羽根图》(杉户画四面)亦显示相同风格,因此可推断本作属结城下馆时期后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