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法 | 油彩、画布 |
| 签名 | 左下方有签名、年代 |
| 外框 | 有框 |
| 尺寸 | 49.0×59.5 cm |
| 制作年份 | 1953 |
| 鉴定书 | 附东美鉴定评价机构鉴定委员会鉴定证书、作家原装板、Hama Yasui标识 |
| 文献 | 《安井曾太郎遗作展图录》,1956年,No.273 |
| 展览会 | 「安井宗太郎遗作展」,1956年,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 |
本作描绘了一条大鲷鱼,因其体型过大以致从摆放在桌上的盘子中延伸出来,头部自右向左上方倾斜。作品中亦将摆放盘子的桌子略微偏移,并将金棕色的地板板纹纳入画面,形成俯视视角,进一步突显了安井曾太郎画面表现的丰富性。据悉,安井经常以亲友赠送的水果或花卉作为静物题材。然而,油彩创作需耗费时间,在此过程中花会褪色枯萎,水果亦会腐烂。
与本作相同题材的「鲷」作品收藏于静冈县伊豆下田市的上原美术馆(由大正制药株式会社名誉会长上原昭二捐赠的近代绘画收藏所展示的私立美术馆)。该馆所藏之《银化鲷》(65.0 × 54.0 cm)与本作极为相似,且创作年份相同。美术馆解说中记载:「收到知人于新年赠送的新鲜鲷鱼,从不同角度以鲜明色彩描绘。作品完成期间,模型鱼一直放置于画室直至五月。」因此,最初鲜红的鲷鱼最终已完全干化。
作家本人回忆:「这是我首次以油画描绘鲷鱼,创作并不顺利,每日进行,模型鱼最终完全干枯。然而,干鱼实际上十分美味,某种程度上看来宛如精致的银雕。」他亦回忆道,完成后因心生怜惜,与家人一同将鲷鱼连盘埋于山中。
此外,安井曾太郎以静物描绘鱼类的作品极为罕见,故本作在其创作中具有极高价值。从艺术价值而言,可与《银化鲷》媲美甚至更胜。更重要的是,本作于安井逝世翌年举办的「安井曾太郎遗作展(东京、京都)」中展出,可见其在安井作品中亦被认定为高度评价的佳作。